敗血症是什麼
Failed to load visualization
敗血症是什麼?原因、症狀、治療與死亡率全解析:不可輕忽的健康警訊
在台灣,敗血症雖然不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,但它卻是潛藏在我們身邊的健康威脅。根據雅虎香港新聞的報導,敗血症(Sepsis)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甚至可能導致死亡。那麼,敗血症究竟是什麼?它又有哪些原因、症狀,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呢? 本文將深入探討敗血症的各個面向,幫助大家更了解這個疾病,並提高警覺。
敗血症:從「血液腐敗」到全身性發炎反應
敗血症這個名詞,最早是由法國醫生 Pierre Adolphe Piorry 在 1843 年提出,意思是「血液的腐敗」。港大醫學院也指出,早在古希臘時期,醫生們就認為血液中的「惡質汁液」會引起發炎和壞死,並稱之為「膿血症」。雖然名稱帶有「血液」二字,但現代醫學對於敗血症的理解,已經遠遠超出血液的範疇。
根據元氣網的解釋,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,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,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,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。換句話說,敗血症並非單純的血液問題,而是身體對於感染的過度反應,進而導致器官功能受損,甚至衰竭。
敗血症的原因:不只細菌,病毒也可能引發
造成敗血症的原因有很多,並非只有細菌感染。根據雅虎香港新聞的報導,流感病毒的確可以引發敗血症,但其他的細菌、病毒也可能導致敗血症的發生。只要是因病毒等入侵,致使身體的免疫系統反應過度,就可能引發敗血症。
KidsMedia 也指出,敗血症發生在身體因為細菌、病毒或其他病菌感染後,免疫系統反應過度,攻擊身體自己,導致身體各個器官受損。而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對抗這些病菌時,細菌也會在血液中繁殖,並釋放出毒素,這些毒素會破壞身體的重要器官。
總結來說,敗血症的常見原因包括:
- 細菌感染:最常見的原因,例如肺炎、泌尿道感染、皮膚感染等。
- 病毒感染:例如流感病毒、登革熱病毒等。
- 真菌感染:較少見,但免疫力低下者風險較高。
- 其他病原體:例如寄生蟲等。
敗血症的症狀:從發燒到休克,不可輕忽的警訊
敗血症的症狀多樣且複雜,早期可能不明顯,容易被忽略。但隨著病情發展,症狀會越來越嚴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了解敗血症的症狀,有助於及早發現並就醫。
根據網路資料整理,敗血症的常見症狀包括:
- 發燒或低體溫:高於38°C或低於36°C。
- 寒顫
- 呼吸急促:每分鐘多於20次。
- 心跳過速:每分鐘大於90次。
- 白血球過高或過低
- 血糖過高或過低
- 血壓下降
- 嚴重呼吸困難
- 肌肉疼痛
- 小便疼痛或減少
- 嗜睡
- 意識模糊
- 皮膚出現斑點或瘀青
如果出現上述任何症狀,尤其是同時出現多種症狀,且伴隨感染跡象(例如傷口紅腫、化膿等),就應立即就醫,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。
敗血症的治療:分秒必爭,及早介入是關鍵
敗血症的治療目標是控制感染、支持器官功能,並預防併發症。由於敗血症可能迅速惡化,因此及早介入是治療成功的關鍵。
敗血症的治療方法通常包括:
- 抗生素:針對細菌感染,選擇適當的抗生素並盡早使用。
- 抗病毒藥物:針對病毒感染,使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繁殖。
- 支持性治療:包括輸液、氧氣、呼吸器、升壓藥等,維持血壓、呼吸、循環等基本生理功能。
- 手術:若有膿瘍或其他需要手術清除的感染源,則需進行手術。
- 其他治療:例如免疫調節劑、血液淨化等,視病情需要而定。
由於敗血症的治療複雜且多樣,因此需要在專業醫療團隊的密切監控下進行。
敗血症的死亡率:高達四成,不可輕忽的風險
根據雅虎香港新聞的報導,敗血症的死亡率高達四成。元氣網也指出,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…(此處未提供具體數字,但可推測不低)。
敗血症的高死亡率,凸顯了及早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。如果能夠在早期發現並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,就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。
敗血症的危險族群:哪些人容易罹患敗血症?
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敗血症,但某些族群的風險較高。根據網路資料整理,敗血症的危險族群包括:
- 嬰幼兒: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。
- 老年人:免疫功能下降。
- 慢性疾病患者:例如糖尿病、慢性腎病、慢性肺病等。
- 免疫功能低下者:例如愛滋病患者、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。
- 住院患者:尤其是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者。
- 使用侵入性醫療設備者:例如導尿管、呼吸器等。
- 有開放性傷口者
這些族群應特別注意預防感染,並及早察覺敗血症的症狀。
敗血症的後遺症:即使康復,仍可能留下長期影響
即使成功戰勝敗血症,仍可能留下一些後遺症,影響生活品質。根據網路資料整理,敗血症的後遺症包括:
- 器官功能障礙:例如腎功能衰竭、呼吸功能不全等。
- 認知功能障礙:例如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- 神經系統損傷:例如肢體麻木、無力等。
- 情緒障礙:例如憂鬱、焦慮等。
- 疲勞:長期感到疲倦、無力。
- 關節疼痛
這些後遺症可能需要長期的復健和治療,才能逐漸改善。
如何預防敗血症:從生活習慣做起,降低感染風險
預防勝於治療。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敗血症的發生,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,降低感染風險,進而減少罹患敗血症的機會。
預防敗血症的方法包括:
- 勤洗手:尤其是在接觸公共場所物品後、飯前便後。
- 保持傷口清潔:若有傷口,應徹底清潔並妥善包紮。
- 接種疫苗:例如流感疫苗、肺炎鏈球菌疫苗等,降低感染風險。
- **注意
Related News
敗血症是什麼?|拆解敗血症原因、症狀、治療死亡率高達四成
【Yahoo健康】「敗血症」英文為「Sepsis」。病理上,流感病毒的確可以引發敗血症,但敗血症亦可以由其他的細菌、病毒引發,只要是因病毒等入侵,致使身體的免疫系統 ...
More References
敗血症是什麼?|拆解敗血症原因、症狀、治療 死亡率高達四成
敗血症是與血液有關? 「敗血症」名字的由來,最早是由法國醫生 Pierre Adolphe Piorry 在 1843 年提出,意思是「血液的腐敗」。事實上,早期的西方醫學一直有「放血」治病的概念,認為血液中的「惡質部分」會引起發炎、中毒等,因此可透過放血治療。 在現今醫學,敗血症則不一定只是與血液有關 ...
敗血症症狀嚴重會休克,敗血症原因、治療與6大後遺症
敗血症症狀有哪些? 敗血症會有局部感染發炎的相關症狀,也會誘發全身性症狀,並造成器官功能損傷,這可能包括了: 高燒:高於38°C 寒顫:低於36°C 呼吸急促:每分鐘多於20次 心搏過速:每分鐘大於90次 白血球過高或過低 血糖過高或過低 血壓下降 嚴重 呼吸困難 肌肉疼痛 小便疼痛或減少 嗜睡 ...
敗血症是什麼?什麼原因造成?會好嗎?死亡率多少? - KidsMedia
敗血症(sepsis),又稱膿毒症,是一種很嚴重的病,它發生在身體因為細菌、病毒或其他病菌感染後,免疫系統反應過度,攻擊身體自己,導致身體各個器官受損。而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對抗這些病菌時,細菌也會在血液中繁殖,並釋放出毒素,這些毒素會破壞身體的重要器官,像是心臟 ...
一次了解敗血症的症狀、原因、危險族群和預防|元氣網
疾病名稱: 敗血症 英文名稱:Sepsis 別名:敗血病 敗血症是什麼? 敗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人體,進到血液循環內大量增生繁殖,產生的毒素循環到身體各組織器官,所造成的急性全身性發炎反應。隨著病程發展,器官功能會逐漸受到損害無法維持,演變成嚴重敗血症、敗血性休克。敗血症的死亡率約為 ...
膿毒症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膿毒症[1] (英語: sepsis)又稱 敗血症[2][3],是 微生物 等 病原 或其 毒素 侵入血液循環,進而引發的 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 (SIRS),即由於 感染 所引起的全身性 發炎 的嚴重疾病 [4]。 根據Sepsis-3共識定義,膿毒症為因宿主對感染反應失調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。 [5] 此處的器官功能不全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