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感症狀
Failed to load visualization
秋冬流感季來臨!掌握流感症狀、疫苗資訊,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
隨著時序進入秋冬,日夜溫差加大,正是流感病毒活躍的季節。近期「流感症狀」成為熱門搜尋關鍵字,顯示民眾對於流感疫情的關注度提升。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流感症狀、最新疫苗接種資訊,以及如何有效預防流感,讓您和家人都能安心度過流感好發季節。
什麼是流感?流感與一般感冒有什麼不同?
許多人常將流感與一般感冒混淆,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疾病。一般感冒通常由多種病毒引起,症狀較輕微,如流鼻水、喉嚨痛等,通常幾天內就能自行痊癒。而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(A型、B型)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症狀較為嚴重,且可能引發併發症。
流感常見症狀包括:
- 發燒(通常為高燒,攝氏38度以上)
- 頭痛
- 肌肉痠痛
- 疲倦、虛弱
- 咳嗽
- 喉嚨痛
- 流鼻水、鼻塞
流感與一般感冒的主要區別:
特徵 | 流感 | 一般感冒 |
---|---|---|
病原體 | 流感病毒(A型、B型) | 多種病毒(如鼻病毒、冠狀病毒等) |
發燒 | 通常為高燒(攝氏38度以上) | 較少發燒或低燒 |
頭痛 | 常見 | 較少見 |
肌肉痠痛 | 常見 | 較少見 |
疲倦 | 嚴重 | 輕微 |
咳嗽 | 常見,可能為乾咳 | 常見,可能帶有痰 |
併發症 | 可能引發肺炎、腦炎、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,尤其是老年人、幼兒、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。 | 較少引發併發症 |
若出現流感症狀,建議儘速就醫,由醫師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。
最新流感疫苗資訊:公費疫苗開打,花蓮災區擴大接種對象
為了預防流感疫情擴散,台灣每年都會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。根據奇摩新聞報導,疾病管制署(疾管署)針對花蓮光復鄉的居民提供公費疫苗接種服務,特別是針對參與救災的「鏟子超人」們。此外,中央社CNA報導指出,由於花蓮災區流感疫情超過兩年前秋季高峰,因此擴大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至所有花蓮災區居民及志工。
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也發布消息,10月1日起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,呼籲符合公費資格的民眾及早接種,獲得雙重保護。
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包括:
- 65歲以上長者
- 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
- 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高職、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
- 孕婦
- 具有潛在疾病者(包括慢性肺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腎臟疾病、肝臟疾病、神經系統疾病、血液疾病、代謝性疾病、免疫功能不全者,或BMI≧30者)
- 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
- 安養、養護機構對象
- 醫事及衛生單位防疫人員
- 禽畜養殖相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
自費流感疫苗:
若不符合公費資格,也可選擇自費接種流感疫苗。建議諮詢醫師,選擇適合自己的疫苗種類。
如何預防流感?
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,平時也應做好個人衛生習慣,以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。
以下是一些預防流感的有效方法:
- 勤洗手: 用肥皂或洗手乳,以正確方式洗手(濕、搓、沖、捧、擦),尤其是在接觸公共場所物品後、用餐前、如廁後等。
- 戴口罩: 在人潮擁擠的場所,建議配戴口罩,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。
- 避免觸摸眼口鼻: 避免用手觸摸眼睛、鼻子和嘴巴,因為這些部位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途徑。
-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: 定時開窗通風,保持室內空氣新鮮。
- 注意咳嗽禮節: 咳嗽或打噴嚏時,應用手帕或衛生紙遮住口鼻,並立即洗手。
- 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: 保持均衡的飲食,攝取足夠的營養,並維持適度運動,增強免疫力。
- 充足睡眠: 保持充足的睡眠,有助於提升免疫力,抵抗病毒入侵。
- 生病時在家休息: 若出現流感症狀,應儘速就醫,並在家休息,避免傳染給他人。
流感治療方式:抗病毒藥物與支持性療法
流感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抗病毒藥物與支持性療法。
抗病毒藥物:
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(Oseltamivir)等,能夠抑制流感病毒的複製,縮短病程,減輕症狀,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建議在出現流感症狀的48小時內服用,效果最佳。
支持性療法:
支持性療法包括:
- 多喝水: 補充水分,保持身體水分充足。
- 充分休息: 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休息,恢復體力。
- 服用退燒藥、止痛藥: 若有發燒、頭痛等症狀,可服用退燒藥或止痛藥緩解不適。
- 使用喉嚨噴劑或含片: 若有喉嚨痛,可使用喉嚨噴劑或含片緩解疼痛。
流感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
以下族群感染流感後,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,應特別注意預防:
- 65歲以上長者: 長者免疫力較弱,容易感染流感,且併發症風險較高。
- 6個月以上至5歲以下幼兒: 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,容易感染流感,且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。
- 孕婦: 懷孕期間免疫力下降,感染流感可能影響胎兒健康。
- 慢性病患者: 患有慢性疾病者(如糖尿病、心臟病、肺病等),感染流感後併發症風險較高。
- 免疫功能低下者: 免疫功能低下者(如愛滋病患者、接受化療者等),感染流感後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。
針對以上高風險族群,建議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