鴻海

1,000 + Buzz 🇹🇼 TW
Trend visualization for 鴻海

鴻海股價驚驚漲,AI腦幹黑科技成真?一文看懂近期鴻海大小事

近期「鴻海」成為熱門話題,網路聲量高達 1000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鴻海備受關注?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鴻海近期動態,從股價表現、AI 領域的最新發展,到電動車產業的布局,一次掌握鴻海的最新脈動。

股東扼腕!鴻海股價攀升,早下車一張少賺 1.7 萬

國際電子代工大廠鴻海(2317)近期股價逐步攀升,逐步填補了先前 407 股災的缺口。然而,有趣的是,股東人數卻持續下降,從人數高峰截至上周五為止,一個月來就有 1.9 萬投資人提前下車。以今日高點 153 元計算,這些提前下車的股民,每張股票就少賺了 1.75 萬元,可謂扼腕!

股市交易大廳

AI 腦幹誕生?鴻海聯手博通,CPO 黑科技成真

鴻海旗下的鴻騰精密科技(FIT)於 2025 年 5 月 13 日宣布,將繼續與美國晶片巨頭博通(Broadcom)合作,共同推動「共封裝光學(CPO)」這項尖端技術,為下一代資料中心鋪路。這項合作被視為「AI 腦幹」的誕生,究竟 CPO 技術有何厲害之處?

CPO 全名 Co-Packaged Optics,中文為「共封裝光學」。簡單來說,就是將光學元件和電子元件整合在同一個封裝中。傳統的資料中心,伺服器之間的數據傳輸主要依靠電訊號,但隨著數據量越來越大,電訊號傳輸的瓶頸也日益明顯。CPO 技術則利用光訊號進行傳輸,具有更高的頻寬、更低的延遲和更低的功耗,能夠有效解決資料中心面臨的傳輸瓶頸問題。

FIT 目前提供給博通 Tomahawk 5(TH5)Bailly 平台的核心零組件,像是免焊接的處理器插座、可替換的雷射模組外殼,還有專用連接器,這些都已經進入量產,正式上線。這也意味著,鴻海在 AI 伺服器領域的布局,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。

電動車市場再下一城!鴻海三菱合作,裕隆三義廠製造

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也備受關注。近期,三菱與鴻海旗下鴻華先進宣布,將簽署合作備忘錄,採用由鴻華開發、裕隆製造的電動車,以 OEM 方式供應給三菱,預計明年下半年在大洋洲市場銷售。這也代表鴻海成功拿下首家傳統車廠的訂單,意義非凡。

雖然雙方沒有公布採用的車型,不過根據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關潤在 4 月接受《東洋經濟週刊》採訪時的內容推測,這款車型很可能就是定位為跨界休旅(CUV)的 Model B。

電動汽車生產線

鴻海第一季財報亮眼,AI 伺服器成最大功臣

鴻海於 5 月 14 日公布了第一季財報,營收 1 兆 6443.15 億元,獲利達 421.08 億元,年增幅度高達 91.3%,每股盈餘為 3.03 元,大幅超越去年同期 1.59 元,為史上最旺第一季。

在 AI 伺服器的助攻下,鴻海先前就已公告 Q1 營收創下歷年同期新高,年增達 24.2%。市場原先預期,在營收表現帶動下,獲利可能 378 億元,不過鴻海公布的財報表現優於市場預期。

鴻海的下一步?持續創新、多元布局

從上述資訊可以看出,鴻海正積極朝向多元化發展,除了鞏固原有的電子代工業務外,更積極投入 AI、電動車等新興產業。

  • AI 領域: 鴻海持續與國際大廠合作,開發尖端技術,搶攻 AI 伺服器市場。
  • 電動車領域: 鴻海不僅推出自有品牌的電動車,更積極與傳統車廠合作,擴大市場版圖。
  • 其他領域: 鴻海也積極投入數位健康、機器人等新興產業,打造智慧城市生態系和全方位智慧生活。

鴻海的挑戰與展望

儘管鴻海前景看好,但仍面臨一些挑戰:

  • 全球貿易局勢: 美中貿易關係緊張,可能影響鴻海的營運表現。
  • 技術競爭: AI、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競爭激烈,鴻海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領先地位。

展望未來,鴻海可望持續受惠於 AI 浪潮和電動車市場的成長,營運表現有望持續攀升。然而,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,鴻海也需要審慎應對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
鴻海小知識:從連接器到科技巨擘

鴻海科技集團創立於 1974 年,最初以生產連接器起家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,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服務(EMS)企業,以富士康(Foxconn)作為商標名稱。

鴻海的成功,除了仰賴創辦人郭台銘的領導與決策外,更重要的是其不斷追求創新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從早期的連接器,到如今的 AI 伺服器、電動車,鴻海不斷挑戰自我,開創新的事業版圖。

總結來說,鴻海近期在股價、AI 技術、電動車領域都有顯著的進展,第一季財報也表現亮眼。然而,面對全球經濟環境的挑戰,鴻海仍需審慎應對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。作為台灣科技產業的領頭羊,鴻海的未來發展,值得我們持續關注。

Related News

More References

鴻海第一季獲利421億元!年增91% EPS 3.03元史上最旺Q1

鴻海14日收盤後公告第一季財報,營收1兆6443.15億元,獲利達421.08億元,年增幅度高達91.3%,每股盈餘為3.03元,大幅超越去年同期1.59元,為史上最旺第一季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AI伺服器的助攻下,鴻海先前就已公告Q1營收創下歷年同期新高,年增達24.2%。市場原先預期,在營收表現帶動下,獲利可能378億元,不過鴻海今日公布財報,表現優於市場預期。 鴻海今日召開法說會,

鴻海財報/第1季獲利421億元創同期新高 第2季有望年季雙增

鴻海 (2317) 14日公布第1季稅後純益421.08億元創同期新高,季減9%、年增91%,每股盈餘(EPS)為3.03元,去年第4季EPS為3.34元,去年同期為1.59元。

鴻海第一季財報將公布 市場預期AI伺服器助攻淨利飆至378億元

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鴻海 ( 2317-TW) 預計將於今日(15 日)公布 2025 年第一季財報。根據市場最新預測,受惠於人工智慧(AI)伺服器接單強勁,預估本季淨利將年增 72%,達 新台幣 378 億元(約 12.5 億美元),明顯優於去年同期的 220.1 億元。 根據《路透》報導,鴻海上月已表示,2025 年首季營收年增 24.2%,寫下歷年同期新高,主要動能來自輝達 ( NVDA-US) AI 伺服器 訂單的快速增長。作為蘋果 ( AAPL-US ) iPhone 的主要代工廠,鴻海亦是全球少數具備 AI 伺服器量產能力的關鍵廠商。 儘管財報數據亮眼,鴻海亦發出風險警訊,指出全球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恐影響全年營運表現。由於其生產據點多設於中國,美中貿易關係緊張仍牽動市場信心。

鴻海三菱電動車來了,裕隆三義廠製造!拿下首家傳統車廠訂單,為何是三菱?

三菱與鴻海旗下鴻華先進今天(7日)宣布,將簽署合作備忘錄,採用由鴻華開發、裕隆製造的電動車,以OEM方式供應給三菱,預計明年下半年在大洋洲市場銷售。 雙方沒有公布採用的車型,不過根據鴻海電動車事業策略長關潤在4月接受《東洋經濟週刊》採訪時的內容推測,這款車型很可能就是定位為跨界休旅(CUV)的Model B。

AI腦幹誕生!鴻海聯手博通「黑科技」成真

鴻海旗下的鴻騰精密科技(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, FIT)在 2025 年 5 月 13 日宣布,將繼續和美國晶片巨頭博通(Broadcom)合作,推動「共封裝光學(CPO)」這項尖端技術,為下一代資料中心鋪路。FIT 目前提供給博通 Tomahawk 5(TH5)Bailly 平台的核心零組件,像是免焊接的處理器插座、可替換的雷射模組外殼,還有專用連接器,這些都已經進入量產,正式上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