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發堂
Failed to load visualization
龍發堂爭議再起:鐵鍊拘禁事件引發關注,昔日精神病患收容機構何去何從?
近年來,關於高雄龍發堂的消息再次浮上檯面,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。這個曾經是台灣早期身心障礙收容所代名詞的機構,如今卻因涉及鐵鍊綑綁、拘禁收容人的事件,再次受到輿論的嚴厲檢視。究竟龍發堂發生了什麼事?這個機構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又將如何發展?本文將深入探討龍發堂的緣起、爭議,以及最新的發展情況,帶領讀者了解事件的全貌。
最新進展:幹部涉嫌拘禁收容人,衛生局介入調查並開罰
根據中央社即時新聞的報導,高雄龍發堂早在2018年(民國107年)就已被高雄市政府解散,然而,該機構卻持續收容精神疾病個案。近期,龍發堂林姓幹部更涉嫌於2023年(民國112年)私行拘禁收容人。高雄市衛生局表示,已針對此事件依法開罰,並將持續稽查及協助安置相關人員。這項消息一出,立即引起社會大眾的譁然,也讓龍發堂的爭議再次成為焦點。
事件回顧:2017年爆發群聚感染,龍發堂遭強制清空
事實上,這並非龍發堂第一次登上新聞版面。早在2017年,龍發堂就因爆發肺結核等群聚感染事件,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。公視新聞網報導指出,由於疫情擴散,高雄市政府於2018年2月強制清空龍發堂。然而,即使在政府強制介入後,仍有家屬因無力照顧,將親人送回龍發堂,也埋下了後續事件的導火線。
龍發堂的歷史:從佛堂到精神病患收容機構
龍發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。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,1971年,路竹農民李焜泰(法名釋開豐)在其農地上修建草寮修行佛法。後來,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友人兒子決定跟隨他一同修行。不久之後,關於龍發堂的事蹟開始在高雄地區流傳,許多民眾紛紛將患病的家人送到龍發堂託付照顧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龍發堂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收容數百餘人的安置機構。
爭議不斷:「感情鏈」療法與高額功德金
龍發堂在發展過程中,也伴隨著許多爭議。其中,最受爭議的莫過於其創辦人釋開豐獨創的「感情鏈」療法。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,這種療法將患者兩人一組,用鐵鍊相連,聲稱能穩定患者情緒。然而,這種方法被許多人質疑侵犯人權,也缺乏科學根據。
此外,龍發堂也曾被指控以「捐獻」為由收取高額功德金,且拒絕將患者返還給家屬。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,龍發堂的「居住區」實行封閉管制且不對外公開,且長期以來以禁錮、鐵鍊綑綁、毆打、凌虐等有違人道精神的方式管理患者。這些指控讓龍發堂的形象大受打擊。
龍發堂在台灣精神醫療史上的地位
儘管爭議不斷,龍發堂在台灣精神醫療史上卻佔據著一個獨特的地位。在台灣早期精神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,龍發堂提供了一個收容精神病患的場所。許多家屬因為經濟壓力或缺乏照顧能力,選擇將親人送到龍發堂。良醫健康網的文章指出,許多家屬並不希望精神病患回家,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,以及家庭照顧者的困境。
龍發堂的存在,也凸顯了台灣精神醫療體系的不足。長期以來,台灣精神醫療資源分配不均,導致許多精神病患無法獲得妥善的照顧。龍發堂的興衰,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態度轉變。
龍發堂事件的影響:重新審視精神病患的照顧與人權
龍發堂事件不僅僅是一個個案,它更引發了社會對於精神病患照顧與人權的深刻反思。隨著社會的進步,我們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也更加深入。過去,社會普遍將精神病患視為異類,甚至加以排斥。然而,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,精神病患也是人,他們需要被尊重、被關愛,也需要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。
龍發堂事件提醒我們,在照顧精神病患的過程中,必須堅持人道主義原則,尊重患者的人格尊嚴。任何形式的虐待、拘禁,都是對人權的侵犯。同時,政府也應該加強精神醫療資源的投入,提供更多元、更完善的照顧服務,讓精神病患能夠在一個安全、有尊嚴的環境中生活。
未來展望: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?
龍發堂事件的發生,讓我們不得不思考,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?要解決這個問題,需要政府、醫療機構、社工團體以及社會大眾共同努力。
首先,政府應該加強對於私立收容機構的監管,確保其符合相關法規,並提供適當的照顧服務。其次,醫療機構應該提供更專業的精神醫療服務,包括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、復健治療等,幫助精神病患恢復健康。社工團體則可以提供家庭支持服務,協助家屬照顧精神病患,減輕他們的負擔。
此外,社會大眾也應該改變對於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,給予精神病患更多的理解和支持。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精神疾病,才能夠消除歧視,建立一個更加友善、包容的社會。
總而言之,龍發堂事件是一個複雜且具有爭議性的事件。它不僅揭露了台灣精神醫療體系的不足,也引發了社會對於精神病患照顧與人權的深刻反思。希望透過這次事件,我們能夠更加重視精神疾病的議題,共同為精神病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
關鍵字:龍發堂、精神病患、拘禁、群聚感染、精神醫療、人權、感情鏈療法、釋開豐、高雄市政府、衛生局
Related News
龍發堂幹部涉拘禁收容人衛生局:已開罰並持續稽查
高雄龍發堂107年遭市府解散,卻持續收容精神疾病個案,林姓幹部並涉嫌於112年私行拘禁收容人。高雄市衛生局今天表示,已依法開罰,並將依法持續稽查及協助安置。
高雄龍發堂鐵鍊綑綁拘禁收容者涉案法師遭起訴| 公視新聞網PNN
高雄龍發堂2017年因出現肺結核等群聚感染,隔(2018)年2月被高市府強制清空,但後續仍有家屬因無力照顧將人送回去;沒想到卻發生管理幹部用鐵鍊綑綁、拘禁心障礙的 ...
More References
龍發堂 - 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1971年,路竹農民李焜泰(法名釋開豐,後任龍發堂住持)決定在農地上修建草寮修行佛法;其友人患有精神病的兒子得知後決定跟隨其一同修行。 [5] [6] 不久之後,高雄地區開始流傳關於其佛堂的事蹟,群眾紛紛將其患病家屬帶至當地託付照顧;沒多久,該佛堂就發展成收容數百餘人的安置機構 ...
龍發堂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龍發堂曾以「捐獻」為由收取高額功德金且拒絕返還患者予其家屬。 [2] 龍發堂的「居住區」實行封閉管制且不對外公開。 [2] 龍發堂一直以禁錮、鐵鍊綑綁、毆打、凌虐等有違人道精神的方式管理其患者。 [2]
龍發堂7年前解散!獨創感情鏈療法爭議多 創辦人求當肉身菩薩轟動台 | 社會 | 三立新聞網 Setn.com
高雄龍發堂雖然7年前解散,不過這個地方,可以說是台灣早期身心障礙收容所的代名詞。創辦人釋開豐獨創「感情鏈」療法,患者2人一組,用鐵鏈 ...
龍發堂非法收容精障半世紀 因爆發群聚感染走入歷史 - 自由健康網
龍發堂開山祖師釋開豐(俗名「李焜泰」),1970年在路竹一甲祖產農地搭蓋茅屋出家修行,當時受人之託管教1名精神病患,為避免患者留在屋中燒掉房子,釋開豐將他和精神病患的褲帶連結在一起生活,沒想到病患病情竟好轉,釋開豐於是成立龍發堂,收容遭社會排擠的精神病患。
「龍發堂」8年高達97人死亡...數百名精神病人背後,有一群不希望他們回家的家屬 - 良醫健康網
龍發堂是一個成立於1970年代的宗教機構,原本是佛堂,後來轉型為收容精神病患的機構。本文探討了龍發堂的歷史、照顧品質、家屬的選擇與不願,以及精神醫療體系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