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薩畏因眾生畏果
Failed to load visualization
韓國瑜籲停止大罷免,賴清德引佛經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」回應: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?
最近,立法院長韓國瑜當面向總統賴清德表達,希望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身份,呼籲各方停止惡性的大罷免。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表示,賴清德總統則以佛經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回應。這句佛家語迅速引起台灣民眾的關注,究竟這句話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智慧?又與當前的政治局勢有何關聯?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。
事件始末:韓國瑜的呼籲與賴清德的回應
根據聯合新聞網及中央社的報導,立法院長韓國瑜在五院院長會商國政時,直接向賴清德總統提出呼籲,希望他能以民進黨主席的身分,出面阻止目前台灣社會出現的「大罷免」現象。韓國瑜認為,頻繁的罷免行動不僅耗費社會資源,更可能造成社會對立與紛擾。
面對韓國瑜的呼籲,賴清德總統並未直接回應是否會採取行動,而是引用了佛經中的一句話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表示,賴總統認為五院會商就是要解決「因」,並表達很樂意與各界溝通。
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的真正含義
這句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出自佛經,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因果觀念。要理解這句話,需要先了解佛教中「因果」的意義。簡單來說,「因」指的是事情發生的原因、動機、行為,而「果」則是事情的結果、後果、報應。佛教認為,世間萬事萬物都遵循著因果法則,種什麼因,就得什麼果。
- 菩薩畏因: 菩薩因為具有高度的智慧和覺悟,深知因果法則的運作,所以對於任何起心動念、言行舉止都非常謹慎小心,害怕種下惡因,將來招致惡果。他們會努力斷惡修善,避免一切可能導致痛苦和不幸的行為。
- 眾生畏果: 一般凡夫俗子往往只看到事情的結果,卻忽略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。他們害怕承受惡果,卻不害怕種下惡因。例如,有些人害怕生病,卻不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;有些人害怕貧窮,卻不努力工作和學習。
簡而言之,菩薩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預見到可能的後果,所以會從源頭上避免惡因的產生;而眾生往往等到惡果出現後,才感到害怕和後悔,但為時已晚。
根據佛學交流網站的解釋,菩薩因為具備大覺、大慧、大行,擅於辨別真偽、善惡,所以對於善的方面會努力去做,對於惡的方面則會盡力阻止。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具體表現,是持戒精嚴的落實,是攝心妙法。
念覺學佛網也提到,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,萬物皆有因果規律。因果是佛門術語,即因緣與果報。佛教上一直是講因果輪迴和對應報應的。
賴清德引用佛經的深層意涵
賴清德總統引用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來回應韓國瑜的呼籲,可解讀為以下幾個層面:
- 強調問題的根源: 賴清德總統可能認為,頻繁的罷免現象並非單一事件,而是有其更深層的原因。他希望透過五院的會商,找出這些原因,並加以解決,從根本上化解社會對立。
- 提醒各方謹言慎行: 賴清德總統可能希望各方都能夠謹言慎行,在發起或參與罷免行動之前,仔細思考可能造成的後果,避免因為一時的衝動而種下惡因。
- 展現解決問題的決心: 賴清德總統透過引用佛經,暗示他不僅僅是關注罷免的結果,更重視造成罷免的原因。他希望能夠從源頭上解決問題,為台灣社會帶來長遠的和平與穩定。
「大罷免」現象的背景與影響
近年來,台灣社會出現了多次罷免案,從罷免地方民意代表到罷免立法委員,甚至有聲音要求罷免總統。這種「大罷免」現象的背後,反映了台灣社會的多元意見和政治對立。
- 社會對立加劇: 頻繁的罷免行動往往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攻防,容易造成社會對立和撕裂。不同立場的民眾互相攻擊、謾罵,使得社會氛圍更加緊張。
- 政治資源浪費: 罷免行動需要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,包括人力、物力、財力。這些資源如果能夠用於建設和發展,將會更有價值。
- 民主制度的挑戰: 雖然罷免是民主制度賦予人民的權利,但如果過度濫用,可能會對民主制度造成負面影響。例如,可能會使得民意代表為了避免被罷免,而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,或者可能會使得政治人物為了操弄罷免,而煽動民粹。
從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」看台灣的未來
賴清德總統引用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這句話,不僅是對韓國瑜呼籲的回應,更是對台灣社會的提醒。在面對複雜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時,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結果,更要深入探究問題的根源。我們應該學習菩薩的精神,謹言慎行,避免種下惡因,為台灣的未來創造更多的善緣。
具體而言,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:
- 理性溝通,化解對立: 在面對不同意見時,我們應該保持理性,尊重對方的觀點,透過溝通和對話,尋求共識,化解對立。
- 關懷弱勢,促進和諧: 我們應該關懷社會上的弱勢群體,幫助他們解決困難,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,促進社會的和諧。
- 提升素養,明辨是非: 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素養,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,明辨是非,不被謠言和偏見所迷惑。
- 積極參與,監督政府: 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,監督政府的施政,為台灣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總之,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智慧,值得我們深思和反省。讓我們一起努力,為台灣的未來種下更多的善因,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。
補充資訊:
- 淨空法師的開示: 淨空法師曾開示說:「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。在輪迴中,眾生不知道如何取捨因果,雖然擔心嘗受惡果,卻不怕造下惡因,希求善報,卻不知種善因。而成就的菩薩,知道果報不可思議,所以在善惡取捨的因上,非常戒慎恐懼,所以有『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』的說法。」
- 佛家網的解釋: 佛家網指出,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體現,是持戒精嚴的落實,是攝心妙法。菩薩畏因,無因便無果,無果便無禍,無禍便福至,清閑自在,常樂我凈。
透過更深入地理解這句佛家語,我們更能體會賴清德總統希望傳達的訊息,以及在面對台灣社會複雜問題時,我們應該抱持的態度。
Related News
韓國瑜盼喊停罷免賴總統引佛經:菩薩畏因眾生畏果
立法院長韓國瑜盼總統賴清德呼籲停止大罷免。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今天表示,賴總統引用佛經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回應,五院會商就是要解決「因」,並表達很樂意與 ...
韓國瑜當面籲停止大罷免賴清德:菩薩畏因、眾生畏果
賴清德總統今天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,立法院長韓國瑜當面向賴清德表達,希望賴以民進黨主席身份,呼籲各方停止惡性的大罷免。總...
More References
菩提佛學:什麼是「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」 - 每日頭條
1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在輪迴中,眾生不知道如何取捨因果,雖然擔心嘗受惡果,卻不怕造下惡因,希求善報,卻不知種善因。 而成就的菩薩,知道果報不可思議,所以在善惡取捨的因上,非常戒慎恐懼,所以有「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」的說法。
為什麼說「菩薩畏因,眾生 畏果」,原來答案在這裡 - 念覺學佛網
看過這樣一句話叫: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我對這句話的意思理解是,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,萬物皆有因果規律。因果是佛門術語,即因緣與果報。佛教上一直是講因果輪迴和對應報應的,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時,從鹿野苑開始,四十九年的弘法經歷,一直廣為世人宣說 ...
什麼是「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」? - 佛家網
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體現,是持戒精嚴的落實,是攝心妙法。 菩薩畏因,無因便無果,無果便無禍,無禍便福至,清閑 自在,常樂我凈。如此法味何嘗人人嘗過? 然而眾生迥然不同。眾生以沉迷,執著,分別,妄想為名家。
【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;不造苦因,不受苦果】 - 佛學交流網站
我們佛教有兩句話,說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菩薩一起心動念,他恐懼得不得了,他絕不敢做錯事;眾生非得受到苦了,他才怕。他造的時候,膽子大得很,什麼業他都敢造。等到受的時候,他就不行了。 這是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大概的意思。
【佛學常識】「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」 - 佛學交流網站
故佛門有句名言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 菩薩所以畏因,因為菩薩大覺、大慧、大行。擅於鑒真偽,審邪正,察好壞,辨善惡故菩薩對真、正、好、善力為,對偽、邪、壞、惡卻止。 菩薩畏因是斷惡行善的體現,是持戒精嚴的落實,是攝心妙法。